福寿园是国内首家以“建设文化陵园,创造陵园文化”为发展定位的企业,将传统的殡葬文化与现代经营理念结合起来,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运营,现已成为国内外殡葬行业的知名品牌。福寿园的陵区包括塔、亭、楼、壁、墓、树、草坪葬等多种形式,设有分类的纪念墓区和纪念广场,并被评为上海市一级公墓。
从首位影视名人程之先生的入住,到徒步壮士余纯顺回家,再到为一代艺人阮玲玉安家,这里汇集了曹荻秋、沈柔坚、曹聚仁、朱物华、孙大雨、黄绍芬、金焰、张慧冲、杨振雄、万赖鸣等众多杰出人物的纪念碑、艺术墓雕和铭文。这些珍贵的人文资源凝聚了上海地区近现代历史,是一处享誉海内外的“仰慕社会名人,探寻文化根源”的人文纪念公园。
福寿园陵区将塔、亭、楼、壁、墓、树、草坪等元素融为一体,传统的古典建筑与优美的庭院景观相得益彰,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各具风格的艺术碑雕,使整个陵园显得气势磅礴且典雅大方。四周花团锦簇、草木繁茂,金鱼戏水、白鸽翩翩,各类亭台楼阁和小桥流水交错其间,自然美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,成为国内一处独特的人文纪念公园。
福寿园新四军广场——革命精神的传承
2005年10月12日,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与上海福寿园共同建设了新四军广场,并立碑以纪念前辈,教育后人。2006年10月12日,新四军广场在落成一周年之际,正式被上海市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认定为红色旅游基地。2007年10月20日,以“新四军建军七十周年暨红色旅游基地落成一周年庆典”为主题的盛会在新四军广场举行。庆典上“唱响战地歌曲,再现红色记忆”,不仅让后人对“铁军”充满敬意,也使得红色记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。2008年10月12日,近千名新四军老战士以及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齐聚广场,举行了新四军广场三周年纪念仪式。活动中,祥云火炬传递至现场,画卷作品《新四军百名英雄谱》也永久收藏于广场,象征着传承与永恒。
文化艺术的汇聚之地——紫薇园
现代墓园已不再是一个孤立、有限的特殊场所,而是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一部分,同时也成为园林艺术、建筑艺术、雕塑艺术和墓志铭艺术的汇聚地。
紫薇园的自然石区域景色宜人,宛如诗画一般。精心挑选的自然石分布在各种植物中,植物的种类、高低和色泽各异,增添了层次感,显得更加自然大方。这些自然石与精美的铜饰品相结合,深刻而耐人寻味,展现了艺术的品位。
铜饰品的主题主要围绕花鸟,其设计与自然石相得益彰,呼应“紫薇花”,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,带来视觉享受。为了契合自然石的形状和周围环境,铜饰品在造型、花纹和大小上各有不同,以满足个性化需求,同时凸显紫薇园的主题,让景观更加生动,增添人文气息。这里有山有树,有花有鸟,仿佛重返山林,聆听清风拂过树梢,欣赏细雨润泽石面,感受到候鸟归林的宁静。
墓园是国家和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,也是现代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,具有重要作用。紫薇园将景观设计与产品、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,既满足了墓葬功能和环境协调等基本需求,又突显了艺术性和独特性,真正实现了雅俗共赏,为城市文化的传承作出了贡献。
四季花丘以流畅的线条、丰富的色彩和多样的造型展现出了独特的特征,为美丽的生态文明带来了全新的诠释:它改变了空间布局,重新塑造自然景观,突破传统设计模式,通过多样化的产品设计来定义全新的花园式园区,激发生命的自然活力。
以丘之名,探索丘的边界。四季花丘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对地形、景观、植物和产品的合理规划,创造一个生态、自然、简约的流动花丘。
在地形上,我们打破了平面的统一,进行了微地形的打造。通过设计南低北高的缓坡微地形,展现出整体依山而建的效果。
园区内精心布置的组团绿地如同高耸的山峰,环绕而成,前方静静流淌着自然河水。在这山水相间的环境中,营造出一种心灵宁静的安逸之地。
四季花丘的空间设计巧妙,疏密有致,富有趣味性。园路系统呈现出韵律感,通过叠山的手法营造出微型地景。不同的元素如碎石、金属嵌条、造型树以及色叶点缀树等,结合小堆叠的特点,形成了一个个充满动感的小花丘。
仁者喜爱山,智者钟情水。乐知轩紧邻活水而建,采用了中式庭院围合的设计,廊道蜿蜒,曲径通幽。室内在七彩琉璃灯光的照耀下,更显得宁静而庄重。